公務員考試

您當前位置:公務員考試網(wǎng) > 時事評論 > 時事評論:莫把“沒車不愿下鄉(xiāng)”全當矯情

時事評論:莫把“沒車不愿下鄉(xiāng)”全當矯情

2016-05-30 14:50:36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http://vndl99.com/ 文章來源:光明網(wǎng)

公車改革實施以來,“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式走馬觀花的下鄉(xiāng)走訪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或集中調配車輛的形式,提高了公車的利用率。但記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訪時發(fā)現(xiàn),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xiàn)了“沒公車不愿下鄉(xiāng)”“盡量少下鄉(xiāng)”的情況。

公車改革后“沒公車不愿下鄉(xiāng)”“盡量少下鄉(xiāng)”的現(xiàn)實,與改革前部分公職人員所流露出的“車補低就不出差”的心態(tài),互為呼應。如果說改革前這種心聲的透露,是特定群體對改革方向的一種試探,不必過于放大以影響改革的力度。那么改革已經(jīng)實施后,對于這樣一種現(xiàn)實反饋,就不能再選擇無視。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公車改革更不是車改補貼發(fā)放制度化后就大功告成之事。從衡量公車改革成效的維度來看,取消公車,減少行政開支其實只是其中一個最為淺顯的考核指標,改革對于行政作風和效能到底能夠產(chǎn)生怎樣的正向影響,才是真正的核心問題所在。

雖然這篇報道中,媒體的探訪只是針對個別地區(qū),但從常識出發(fā),“沒公車不愿下鄉(xiāng)”恐怕不會是個別地區(qū)的偶然現(xiàn)象。這一判斷既是基于人性的固有利益偏好,更是基于公車制度設計上的某種偏差。現(xiàn)行公車改革主要是以貨幣補償來代替公務配車,而補償標準則主要是基于各級領導干部和辦事人員的職務級別,也就是說,級別越高,獲取的補貼標準也越高。

可以理解,在一開始,這樣一種制度設計,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識,緩解改革啟動的阻力。但也必須承認,此種補貼標準,在本質上仍體現(xiàn)的是“領導至上”的傳統(tǒng)觀念,它與公務用車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比如,基層干部或辦事人員用車需求可能是最多的,但拿到的補貼則可能是最低,在這樣一種矛盾之下,“沒公車不愿下鄉(xiāng)”就或有著某種制度必然性了。

再者,發(fā)放公車補貼,并非是此輪公車改革的全部內容。按照相關規(guī)定,在取消公車后,應實現(xiàn)“普通公務出行社會化”。目前,這項配套工作的進展到底怎樣了?政府在之中又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在一些偏遠地區(qū),當市場化用車一時難以推進,又該作怎樣的過渡應對?這些“細節(jié)”不做好,或說應有的責任邊界不厘清,公車改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就難以得到有效規(guī)避。

在行政效能的角度,公車改革后所出現(xiàn)的這種“末端反應”其實是可以預見的。與之對應,其實應該提前建立一種新的效能管理文化和制度,以與改革無縫對接。但“沒公車不愿下鄉(xiāng)”的基層反饋,說明行政效能的管理仍處于過于粗放的尷尬之中。干部下鄉(xiāng)到底有沒有基本的考核要求?要不要下鄉(xiāng),全憑干部自己說了算?

以損害行政效能為代價的公車改革絕非改革本意,改革也不應有十全十美的幻想。但對于已經(jīng)暴露的改革“后遺癥”,就必須要在改革的再調整和精細化推進中加以消除。具體而言,基于落實上的復雜性,改革舉措是否應該有差異化對待的空間?基于補貼標準與實際公車使用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照行政級別發(fā)放的補貼標準是否應該進行更為務實的優(yōu)化?凡此種種,都應該得到及時的回應。如果說取消公車,考驗的是有關方面的改革魄力和勇氣,那么,改革如何做到“善始善終”,更關涉的是改革的智慧與平衡術。

說到底,“沒公車不愿下鄉(xiāng)”,本質上仍是一種變相的惰政和不作為。要破解之,不能全憑道德性的指責,也不能完全將之當作一種矯情,它需要被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的改革舉措來回應與糾偏。而公車改革方案公布已近兩年,到底落實得怎樣了,公職隊伍和心態(tài)又受到了怎樣的“改革熏陶”,不僅需要媒體的基層調查,相關方面更應有一本明白賬。

相關內容推薦

(編輯:moyun)
華圖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務員的人都關注了我們!
立即關注

10萬+
閱讀量
150w+
粉絲
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