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6 10:44:02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http://vndl99.com/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對服務質(zhì)量的評價必不可少。一幢大樓蓋完了,還有個驗收程序,如果把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看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那么評價機制就是檢驗工程合不合格、優(yōu)不優(yōu)秀的“檢驗員”。能否建立科學準確管用的評價機制,對服務群眾的質(zhì)量和效果打出符合實際的“分值”,并借此倒逼服務進一步改善,直接關系到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成效。
然而觀照現(xiàn)實,確有不少地方的評價機制尚不健全、不科學、不完善,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得怎么樣,心里沒數(shù)。
有的地方尚未樹立“驗收”的意識,缺乏評價機制。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如何,多半是憑匯報材料,紙上談兵,紙來紙往,效果好壞更多的是看匯報材料寫得如何,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倒沒怎么見到。最后形成的考評結果也多是不疼不癢的原則性結論,也就更談不上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考察基層黨組織和基層干部服務優(yōu)劣的“基礎數(shù)據(jù)”。
有的地方雖有評價辦法,但大而化之,缺失精細化評價。有些考核只是關注便民服務大廳開設了多少窗口,安裝了多少自助服務機,配備了多少引導員,而沒有對服務效果進行整體考察,沒有將定性化指標與定量化指標相結合。這些考評指標和方法上的問題,導致了部分干部在選擇上易偏向于能短期見效、可量化的“花拳繡腿”,而不愿做“滴灌式”的“長線工程”。
有的地方評價方式單一陳舊,習慣于通過座談、檢查等方式作為“量尺”;習慣于跟干部聊、搞“盆景式”調(diào)查……即便是座談,也只是家長里短式的“嘮家常”,不會甚至不愿去觸碰實質(zhì)問題,自然也就無法深入實際了解真實情況,導致對服務的評價往往失真。
還有些地方做服務評價時搞“一陣風”,導致一些干部將心思多用在如何應對檢查而非做好日常服務上。于是,這樣的場景頻頻出現(xiàn):有些部門在考核前“突擊準備”,“大門難進”變成了“熱情歡迎”,“臉色難看”變成了“笑臉相迎”,“事情難辦”變成了“一路綠燈”,更有甚者被考察期間的現(xiàn)場辦公被刻意安排成了一場“現(xiàn)場秀”,待領導檢查完畢,一切又恢復原樣。這樣的考評方式已經(jīng)淪為“貓鼠游戲”,對服務質(zhì)量的提升毫無裨益。
這些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多重,有的是“惰政”思維作怪,不愿意在改善服務上下大力氣,得過且過;有的是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作風所致,沒將評價作為一項重要的組織手段嚴肅對待并加以充分利用;還有的是因為評價體系不完善,特別是在考評中群眾公議的分量不夠,導致“對上負責、對下敷衍”的心態(tài)恣行……
沒有評價肯定不行,評價不準、不實也不行,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管用的評價機制,需要健全的指標體系,做到考評有據(jù),整改有方。這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單一陳舊的評價方式,比如多嘗試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對轄區(qū)內(nèi)基層黨組織的服務情況客觀考評,實現(xiàn)“管”“評”分離。再者,群眾的公議不可忽略,百姓心中有桿秤,干部服務態(tài)度的好壞,服務能力的強弱,服務效果的優(yōu)劣,多讓群眾來“稱一稱”應是題中之義。此外,建立長效機制也是讓服務持續(xù)發(fā)揮作用的“必選項目”,有助于破除“一陣風”的頑疾。
相關內(nèi)容推薦:
上一篇:建“棄嬰島”需通“三條路”
下一篇:排除安全隱患 唯有革故鼎新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